English

从元旦购物潮 看商业新亮点

新闻追踪
2000-01-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王晓昱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一股购物热潮在北京市的各大商场涌起。百万居民深夜逛商场的火爆场面,让所有的商家激动不已。

1999年12月31日,贵友大厦不足一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在高峰时期的客流量每小时超过两万人,直到1日凌晨1时商场内还有近千人在购物,营业额是平时的3倍;翠微大厦在2000年1月1日凌晨1时停止营业时,其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也是平时的3倍;崇光百货的销售额也超过600万元,很多货物脱销。赛特购物中心在2000年的1月1日凌晨1时依然是人山人海,销售额已达到400万元,比平时翻了一番。

对于北京市的商家来说,前一段时间的打折降价总是让人有点尴尬:尽管营业额是上来了,但是利润率却下去了。同时更有业内人警告:打折降价不是商业发展的正途。现在,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商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千年之夜的购物潮可以让任何一位经营者感到欣喜,大商场可能会因假日购物热潮迎来一个新的增长机会。

今天上午,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工商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国雄教授。黄教授认为北京元旦消费市场出现的购物热潮是有其特定背景的:自去年以来,国家在启动市场,扩大消费上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在扩大投资,降低利息和增加职工工资上。现在,这些措施已经出现成效。其次是延长了假期。这样居民有了更多的余暇,从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消费。第三,由于千年交替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很多人都因此愿意去消费。同时,去年北京市采取了一定措施启动零售业市场,使北京市的销售出现了新的局面。去年销售额增加了4.03%,如果考虑到物价因素,实际增加达到11.5%,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北京市的商场从一定意义上说走出了低谷,从总体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黄教授认为尽管前一段时间里北京市商业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是零售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首先,作为首都,北京市的商业应该是“好”、“高”、“快”于其它城市,但目前北京市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其次,北京市的旅游业拉动零售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旅游商品没有充分开发,对零售业的刺激不是很大。1998年北京市的旅游人口达到8000万人次,但只有6亿元的购买力,人均购买的商品才80元左右,不到香港的10%。传统的产品,比如全聚德、王致和等未能形成具有拉动性的产品。如果能够开发出应有的产品,人均购物只要增加到160元,就会给北京市带来12多亿元的销售,所以说北京市的商业还有发展空间。

黄教授说,尽管当前北京市的假日消费十分火爆,但能否长期发展还有待观察。首先大商场自己要摸清假日消费发展的特殊规律,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避免一哄而上。另外,想要发展还要有一个与其它社会设施配套的问题,比如交通问题,假如消费者购物后却找不到公交车回家,恐怕会使他们的消费热情大打折扣。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马谋超研究员认为,假日消费有其社会心理基础,这种消费心理决定了中国消费者习惯于在节日消费。由于中国居民的预期支出比较多,比如医疗开支、教育开支等,这样中国居民平时的消费一般比较节制,节日期间怎么也得花上一笔,否则就不像是过节,这种传统的理念一般很难改变。另外,节假日还是人们团聚、交往的好时机,各种花费都比较高。加上有充足的时间,应该有一个较好的销售时机。但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地变化,所需求的消费品也各不相同,这样商家就必须不断改变策略,找到消费者的需求热点,才能赢得消费者。

有关人士认为,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出台,假日消费的领域将会更加宽广。消费者面对日益增多的节日将越来越具有一颗平常心,也可能更加挑剔,商家和厂家只有认真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立足于诚信服务和创新,才能在假日经济的热潮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本报北京1月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